本文共 647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。
为什么会引入RDD?
我们知道,无论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,都已经广泛使用高级集群编程模型来处理日益增长的数据,如MapReduce和Dryad。这些系统将分布式编程简化为自动提供位置感知性调度、容错以及负载均衡,使得大量用户能够在商用集群上分析超大数据集。大多数现有的集群计算系统都是基于非循坏的数据流模型。即从稳定的物理存储(如分布式文件系统)中加载记录,记录被传入由一组稳定性操作构成的DAG(Directed Acyclic Graph,有向无环图),然后写回稳定存储。DAG数据流图能够在运行时自动实现任务调度和故障恢复。
尽管非循环数据流是一种强大的抽象方法,但仍然有些应用无法使用这种方式描述。这类应用包括:
1)机器学习和图应用中常用的迭代算法(每一步对数据执行相似的函数);
2)交互式数据挖掘工具(用户反复查询一个数据子集)。
基于数据流的框架并不明确支持工作集,所以需要将数据输出到磁盘,然后在每次查询时重新加载,这会带来较大的开销。针对上述问题,Spark实现了一种分布式的内存抽象,称为RDD(弹性分布式数据集)。
它支持基于工作集的应用,同时具有数据流模型的特点:自动容错,位置感知性调度和可伸缩性。RDD允许用户在执行多个查询时显式地将工作集缓存在内存中,后续的查询能够重用于工作集,这极大地提升了查询速度。
本文转自大数据躺过的坑博客园博客,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nblogs.com/zlslch/p/5717055.html,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